最近,一家“战后”装修风格的咖啡馆在福州悄然走红。
这家开在江南水都,用网友评论的话说“只有柴火间大小”、“几乎可以用袖珍来形容”的小空间,却经常占据着大众点评仓山区咖啡厅热门榜第一名或第二名的位置。
它是汉森餐饮企划事务所的咖啡升级品牌,而前者的创始人,就是我这次要采访的对象刘延松。
从项目制到平台化的跳跃
刘延松最近在思考的问题,是如何从目前的项目制转型为平台化服务的机构。
成立事务所的15年时间里,他已经服务了包括大丰收、圣杰士、若可和凡塔斯牛排在内的数以百计的客户。但这次他想更进一步,与客户的联结从另一个维度更加紧密。
这种需求也来自他这么多年服务客户的感悟:很多人在创业的开始阶段,其实很需要一个更垂直的专业性平台,帮他们匹配渠道、人脉甚至是资金,以走得更远。
这当然也是很大的一步跳跃,无论是所需要的资金、人员还是认知。用在这个行业里的经验和资源,帮很多的创业者去铺平发展的道路,这会是接下来两到三年时间里,刘延松和团队想要做到的方向。
“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餐饮”
和刘延松聊天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,他是那种比较理想的采访对象:逻辑清晰,详略得当。
这或许跟他从业的前15年都在专业的餐饮集团有关。学工商管理出身的他,第一份工作就是1996年进入百胜,前十年做的是运营管理,后五年进入营销管理,直到离开百胜自己创业。
现在的事务所主营三大模块的业务,虽然也布局了一些诸如医疗和内衣这样行业的客户,但刘延松很清楚地知道,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仍然是以餐饮行业为主。
“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餐饮。”当被问及如果不是在餐饮行业会做什么时,他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,“我的热爱和执着都在这个行业里,所以从没想过跳去做其他行业。”
带着对家庭的责任穿越创业的寒冬
《穿越寒冬》
《穿越寒冬》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是7.6,内容是关于创业者的融资策略与独角兽思维。这是刘延东最近在读的一本书,他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收获是:从失误中学,从失败中悟,从失去中得。
采访中他并没有太多谈及创业的艰辛,但也提到自己创业的前五年由于并不赚钱,其实是一边上班一边开事务所,用上班赚到的钱来补贴事务所的各种开销。
三个孩子
(图片摘自刘延松朋友圈)
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,一方面来自前面提到的行业热爱,另一方面来自对家庭的责任。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,妻子给他生了三个孩子。
家人
(图片摘自刘延松朋友圈)
打开刘延松的朋友圈,除了与工作相关,最多的就是他作为父亲的角色,为三个孩子记录下的那一个个成长的瞬间:“让家人活得好是基本,然后才有可能让别人活得好,最后才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。”
茶是待客,咖啡才是热爱
但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,他可能就总共喝了半杯茶。
他很坦诚地承认,对于他而言,茶只是招待客人的方式,自己真正喜欢的,还是放在茶桌一角,那杯颜色更深的咖啡。
(图片摘自刘延松朋友圈 )
之前踢足球和打羽毛球是刘延松的热情所在,但因为脚上长了骨刺,这两项运动只能放弃,改为更为温和的骑行。于是,那些在生活里被“压抑”的热情,就被他全部投入到咖啡里。
他对咖啡不止热情,还很专业,关于咖啡市场的各种专业数据能信手拈来,各个品牌各种类型的咖啡业态在福州的情况也是如数家珍。
一分钱没花排名区域第二
咖啡不仅让他得到了身体感官上的愉悦,还是连接他与太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,两人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喝一杯咖啡。
夫妻俩是在百胜集团的肯德基工作认识的,当时刘延松是企划经理,她负责企划。说到自己的太太,刘延松脸上浮起笑容,“我们当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,也没什么太大的社交圈子,所以就内部消化了。”
咖啡馆掠影
“我太太的亲和力很强!”当我把大众点评上关于那家咖啡馆的一段评论给他看时,他满脸的自豪,现在江南水都的那家社区咖啡馆,平时正是太太在打理,“排名区域第二,我们是一分钱没花,完全靠网友口碑相传。”
产品和服务才是做连锁的关键
其实夫妻俩在2006年就开了这个自有品牌的咖啡馆,并且一做就是十年。2015年因为城市改造工程的影响,加上要生孩子精力不够,两人才不舍地关了门店。直到去年,孩子渐渐长大,太太终于又可以腾出手来做喜欢的事情。
咖啡馆一角
他把自己在品牌策划上的专业也投入这家咖啡馆。所谓的“战后”,其实就是这两年正在悄然兴起的,混搭了极简与毛坯两种冲突画风的叙利亚风格。
网红打卡咖啡馆
(图片摘自刘延松朋友圈)
第一阶段网红咖啡馆的吸睛效果已经达到,刘延松和太太并没有放松。
“很多咖啡馆之所以倒掉,就是因为只能做网红。”做了这么多年餐饮,他深知产品仍然是基础,“产品和服务要持续性做好,才有机会做好连锁。”
又回到了他的专业领域。
刘延松汉森餐饮企划事务所|首席品牌顾问
从业年限:26年
设计风格:餐饮超级体验店模式
设计理念:森度体验全案=品牌策划+VIS设计+场景体验落地
专业领域:品牌全案策划、餐饮营销策划、数据调研与深度分析、餐饮投资项目可行性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