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威宪:我作为设计师最大的成就感,藏在侄子那十几平方的小木屋里
与陈威宪先生的采访比较特殊:采访进行的时候,我们中间隔着一个台湾海峡,他在台北,我在福州。
但地理上的距离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兴致。说起设计来,他那具有贯穿性的声音里充满了认真的味道。陈威宪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热爱,也有很强的信仰。正是这种信仰,让他在20年前穿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,并成为当时200多位台湾设计师中不多的,现在还在大陆立足的十来位之一。
通过好的设计改变人的行为
如果从1991年中原大学毕业开始算起,陈威宪在设计这个行业里已经待了快30年。如果说这30年有给他什么经验的话,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:戒慎恐惧。
南京润和
“你做出了一个很丑陋的东西,它会存在一两百年的。”这样的觉悟,在陈威宪刚来大陆,经过昆山一带看到自己学生时代那些曾经撕掉的设计稿,居然无比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就已经开启了。
沈阳金地
陈威宪对职业有强大的信仰,他认为好的建筑空间设计一定会影响人的心情,进而改变人的行为。多年前他在国外念书时,老师曾要求他研究如何通过设计让夫妻不离婚的课题。当时不能理解的问题,现在则成了他设计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是对的
“十几岁的时候在日本住过一阵子,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。”说起在设计上的启蒙,陈威宪的回忆被拉回到三十多年前,“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是对的,包括城市里的建筑,街上的招牌,甚至卖的糖果纸包装都特别漂亮。”
深圳红星美凯龙
在日本的经历让他逐渐意识到,设计师是一个国家国民审美的幕后推手。而让他真正觉察自己在这方面倾向的,是在图书馆其他书都看不下,但设计类的书和漂亮的杂志却可以看到忘记回家。
上海喜盈门
于是原来在大学念的是机械系的他,硬是通过转校转系的考试,为自己博得了中原大学设计系的学习机会。入学后,他又很幸运地遇到了那一届的教学改革,设计课变成两三个人一个老师的小课堂。那是一段陈威宪至今都觉得幸运的求学时光。
因为地震从台湾来到内地
1999年9月21日,台湾南投发生里氏7.6级的大地震,陈威宪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一次巨震。
“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业主都破产了,我们的客户也都没了。”说起当时的情景对他来说四面楚歌,“建筑设计师没有这些客户,你一定会死的。”
vipABC台北办公区
转机来自大陆,当时台湾设计界的前辈人物如申南桥等先一步到上海打理市场。当机会向他伸出橄榄枝时,陈威宪只花了两三天时间就接受了。然而,全新的市场也意味着全新的规则,其中让他最不能接受的一条就是做建筑设计不收设计费。
vipABC台北办公区
“很多台湾去的设计师也改变了,以免费的设计来接案子和工程,从工程中把设计的钱赚回来。”较真的陈威宪并没有随波逐流,坚持做纯设计并一步步走到今天,“当年去的200多号台湾的设计师,后来就剩下不到10个,每一个现在都能叫得出名来。”
签“不平等条件”设计半山书局
今年的4月10日,由黄景瑜和李沁主演的一部新剧,在常州的半山书局取景。这个建在市中心藏在高楼里的书店,被喻为文艺青年的灵魂渡口,甚至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它与台湾的诚品书店相比。
半山书局
半山书局在设计上最让人称道的,除了横跨两层的半山书墙以外,就数西面的4层36个格子间了。但刚开始接手的时候,西面却是陈威宪最头痛的一块:“大面的透明玻璃,西晒特别严重,但业主连窗帘都不准拉,因为他想要从书店能看到常州的风景。”
半山书局
虽然业主要求很苛刻,预算也极有限,但陈威宪能接这个项目,很大原因还在于他与业主签了个“不平等条约”:不准改动任何设计,改的话他就不做了。令他意想不到又深受感动的是,业主居然就答应并签约了。
36个格子间的半山风景线
接下了半山书局的设计,面对西晒的大难题,陈威宪和团队决定采用结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:建一个4层楼的小夹层。
半山书局
设计之初,陈威宪的想法也很简单:既然不能拉窗帘挡住光线,那就有选择地进行过滤,让光以一种很有仪式感的方式扫进来。在他眼里,商业之所以能吸引人,本质在于做好自己,36个格子间的“任务”就是安安静静地做好背景这个角色。
半山书局
业主看到画稿上这么简单的设计后也有点儿半信半疑,因为当时没有人这么设计过。但陈威宪很坚持,希望这个项目能纯粹一点,表达重复的美就可以了。
半山书局
事实证明,正是这样的简单产生了美感。正式开业之后,这36个格子间与大书墙成了网红点。在格子里选书和看书的人,成了外部人眼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,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良性的交互。
让4位主管坐进服务台
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VIP ABC在上海陆家嘴的办公公间,也是陈威宪团队的代表作品。这一次,他的设计走出了单纯视觉上的冲击,“介入”了公司的管理模式。
vipABC上海总部
“办公室怎么做创意呢?其实弄了半天就是奇怪的造型而已。”接到这个设计单时,陈威宪的压力是很大的,“所以我们反过来,从人的行为来思考。”最终他给出的设计方案十分大胆: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位,整个办公室像是一个大的公共空间,员工按需求组成小组办公,这周和下一周坐的完全可能是不同的座位。
vipABC上海总部
更大的颠覆来自对4位主管座位的设计。原本应该各有一个独立office的主管,被他安排在办公室的正中间,4个人背对背坐,组成了一个类似服务台的空间状态。刚开始的不适应不久就消失了,这4个人转过身就可以商量事情,员工也很容易看到他们的状态。
vipABC上海总部
“事实证明,他们在‘服务台’里的表现其实更能够带动整个公司,老板后来也很开心。”自嘲比较爱玩会折腾的陈威宪,还为VIP ABC设计了以员工指纹为主体图案的“树叶”,也为这家公司增添了许多管理上的向心力。
最大成就感竟是为一个孩子设计的儿童房
尽管有VIP ABC、半山书局、沈阳金地总部和南宁喜盈门等这样大型商业空间的作品,同时也获得过像绿建筑鲁班奖、亚太IAI设计师大奖等这些国内外的大奖,但谈起自己最得意的成就时,采访中海峡对岸那个一直铿锵有力的声音,突然变得柔软了起来。
“最有成就感的事情,是我用自己的设计改变了侄子的命运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陈威宪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感。侄子小的时候,曾经跑来跟他说帮他弄一下房间。详细倾听了孩子的需求后,陈威宪觉得侄子是想拥有一个小木屋,于是就很快设计了一个带滑梯的小木屋。
这个在那个十来平小屋里做的设计,让侄子从小到大都没有缺过朋友。“小木屋让他和另一个弟弟的性格完全不同。”陈威宪看到了一个好的设计给孩子带来的改变,“每个小朋友来了都很好奇,想要来他的房间玩,导致他从小就很外向活泼,热情好客,后来出国留学也与这种性格有不小的关系。”
后记:
在陈威宪的认知里,设计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,时刻与时尚潮流保持同步,而非在一个状态里大量复制。
他一直追求用最少的东西做最多的设计,这个过程需要强大意志力突破自己的极限,说服自己放弃之前的idea,再来一次未知的旅程。这个旅程,就是陈威宪在设计上的探索之路。
探索的结果又会是什么?
这个问题的答案,他在2018年的一次行业设计大赛上,接受新浪采访时就给出了:
“艺术的追求就是有趣,你玩得开心,就好了。”